导入数据...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30日
  查看:6691
  来源:质量管理办公室

一、学校概况

(一)基本情况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成立于2019年3月,是由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专科层次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内江市政府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兼办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承担全市部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内江市中医医院两所三甲医院为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学院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368号,规划用地443亩,采取PPP模式分两期建设。一期建成校舍建筑面积12.99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训)楼、大礼堂、学生会堂、学生宿舍、食堂等。

学院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设施完备、生活便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设护理系、健康服务系、医学技术系和药学系,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助产、护理、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等9个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直属附属医院实力雄厚,全面满足健康管理、护理、康复治疗、药学以及其他相关人才培养需求。

(二)办学理念及特色

学院坚持“精诚济世、仁心善治”的校训,培育和践行“定心守本、恒久为功”的校风和“行胜于言、止于至善”的学风,以“扎根内江、服务西南、健康中国”为办学目标,秉承“医校共育、系科融合、理实一体”的办学理念,打造“为人纯正、为官清正、为师范正、为学理正”“志趣高雅、谈吐文雅、举止优雅、形象儒雅”的“四正四雅”校园文化,以“理念现代化、管理精细化、培养个性化、服务人性化”为发展目标,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

1.立足学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四个一致”基本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形成5321人才培养模式即“五育并举·三维提升·二元协同·一技突显”——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养共同提升,校地、校校、医校、校企协同育人,突显职业技能特长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院(企)合作新模式,实质性推进与附属医院医校共育工作,建立医院(企业)、学校双导师制进行“双元”育人。已实现“双元”育人在医护专业群和医学技术专业群的全覆盖。

2.坚持以生为本,育德育才并进

落实立德树人,以党史为突破口,形成“课堂+自主+社会”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更有深度、力度、温度。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任务中,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针对生源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层次的课程体系,以临床真实案例创设学习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积极构建“社团+”模式,设立与学院专业建设相融合的社团,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3.应用“互联网+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课前、课中、课后”任务驱动法,实施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充分融合。搭建实验室标本信息化平台,为解剖模型制作、张贴模型解析二维码,师生扫描可知模型标本的简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交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学院与东兴区人民政府、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大学等签订校地、校校合作协议,并全力聚焦与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共促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共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共推康养产业发展、共促地方卫生事业进步。学院走出四川,奔向全国,与川内各地以及北京、重庆、西安等地的三级医疗机构、康养机构、医药企业等42家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1400余个。

5.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

扎实开展学术月活动,邀请省内外医疗卫生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制定完善科研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优化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成立学术委员会,在学院的教学、科研等事务中独立行使职权,激发教师科研热情,学术生态健康活泼。科研成果初见成效,办学以来课题立项共22个。2020年受邀成为四川职业教育科研协同创新联盟首届联盟的成员单位和理事单位。

6.推进职业培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发挥学院优势,服务“健康内江”。成功挂牌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护理员培训机构”“职业技能第三方评价机构”,内江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机构”“家政服务技能实训中心”“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狠抓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承办内江市“甜城工匠2020”技能大赛暨农民工技能比赛家政服务项目,举办省继教项目《临床护理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共举办、承办106个培训班,培训10036人。

(三)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内江建设主线,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改革,深入打造特色校园、智慧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着力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师德铸魂工程、质量强校工程、人才兴校工程、产教融合工程、以文化人工程、交流服务工程、要素保障工程、依法治校工程,对标省内外高水平办学学校和专业(群),将学院建设成为以康养为特色的省内一流高职院校。

(四)获得荣誉

学院先后荣获“2021年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作品高职组二等奖”“四川省‘静心读党史 青春献给党’主题征文比赛优秀组织奖”“四川省2020年度‘青年大学习’综合排名中表现突出高校团组织”“四川省2020年度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突出单位”“四川省2020年度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受表扬学校”“内江市2019内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内江市护理专业教师讲课比赛优秀组织奖”“内江市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数据质量核查工作先进集体”“内江市‘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2021年内江市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内江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内江市2020年度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疫情防控先进会员单位”等奖项和荣誉。

(五)基础设施、办学资源与条件

1.校舍情况

学院占地面积295333.33平方米,其中绿化用地面48572.69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33489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129638.97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训)楼、大礼堂、学生宿舍、食堂等。

2.教室配置情况

学院有阶梯教室23间(包括学术厅2间),教学座位数3912个;普通教室65间,教学座位数3510个,共计教学座位数7422个;学院有计算机650台,其中计算机教室330台,电子阅览室90台,多媒体教室92台,教师办公及行政办公138台。

3.图书馆条件

学校图书馆面积8739.18平方米, 分设于学院图书馆综合楼二、三、四层。其中,二层设有开放式阅读/自习区、学生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三层设有图书馆办公区、馆员工作站、阅读区、藏书室;四层设有馆员工作站、阅读区、藏书室。馆藏纸质图书9.04万册;中文电子图书15万册;中文电子报刊文章23025册;阅览座位共计590个。图书馆数字资源具有移动应用及资源服务功能,现已建成数字图书馆平台,通过学院智慧校园平台和移动终端验证后可登陆使用。

4.师资队伍组成及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219人,校内专任教师142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9%;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6%;“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6%。见表3—表6所示:

(六)招生规模及生源

1.招生规模

2021年计划招生数、录取数、报到数情况表

2.生源情况

(1)2021年我院持续开展2021年高职单招、2021年高职统招、2021年高职扩招工作。

(2)2021年招生工作持续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五个省份开展。

(3)2021级2000名新生(不含高职扩招录取4名)生源地分布具体情况。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建党100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伟大建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开展。

以思政课为轴心,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抓紧抓实“概论”“法治”“形势与政策”3门思政必修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一,探索党史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以“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以讲授、辩论、访谈等多种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其二,落实讲、听、评思政课制度。学院领导班子给学生讲思政课,中层干部到联系班级讲授党课、形势与政策课;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听、评思政课,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思政教学动态和学生学习情况。其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思政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和延伸思政课理论教学,强化思政理论课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师生开展建党100周年宣讲活动,到范长江纪念馆、张大千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学习,参加“与法同行、不负青春”法治讲座等。

以活动阵地建设为延展,共绘思政教育同心圆。

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重大纪念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讲好“开学第一课”。全院学生统一时间、统一主题、统一PPT教案讲好“开学第一课”,统一确定第一课内容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伟大成就”、“四个庄严宣告”、“九个必须”、“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四个版块展开教学和研讨。

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政育人活动。 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精神培养,组织开展“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四川省第六届“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第24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唱出诗词之美、大学生素质拓展赛等活动,以活动强化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

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阵地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建立师生党史宣讲团,以“党史宣讲、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读书会活动。宣讲团、志愿服务队深入师生、社区、农村基层,开展“童龄学党史·童心植信念”“浓情端午·情暖妇女”“红色党史故事·健康科普知识”“心理疏导·应急救助”等党史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观看“智取威虎山”红色电影,诵读革命红色家书活动;开展“百人经典诵读﹒献礼建党百年”诵读活动,唱红歌《万疆》、诗朗诵《沁园春·雪》《红色信仰》《红船的方向》、分享革命故事《彝海结盟》。读书会以多种形式展现当代青年对祖国建党百年的祝福和讴歌,在纵情放歌中铺展镰刀斧头的璀璨,抒发红心向党的时代豪情。

四是推进课程施政建设。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院“三全育人”体系,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制定了《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各系部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各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考核评价办法等系列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步建设,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2.人文素质及专业素养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人才培养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同时注重与专业知识的渗透与整合,并将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社会考证考级、职业培训证结合到课程教学中。根据培养模式的转变,开足、开齐语文、数学、美学、体育与健康、劳动、艺术等公共课程,并根据专业特点开设20余门人文类、专业技能类任选科目。目前公共基础课程占比25%以上,合格率9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91%,四川省大学英语新三级考试合格率72%。以实习实训和1+X证书为依托,提升学生技能。学院3916名学生参加红十字会救护员、病患陪护员、母婴生活护理、小儿推拿培训,2335人已取得资格证。

3.劳动教育

学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开展规范有效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和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了劳动教研室,构建了由教学实践和活动实践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体系,着力引领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实践技能。同时,积极探索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政课和文化素质课,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着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

4.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按照“院级活动树品牌,系级活动出特色”的总体思路,坚持“四雅四正”的校园文化导向,以德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广泛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会、首届校运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暑期见习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各级各类活动,参赛成绩实现新的突破,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021年,学院3名学生成功通过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认证。 

5.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健全社团年审制度、“一对一”导师制度,加强对不合格社团的整改及同类社团的整合,促进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发展,逐步扩大学生社团种类。2020-2021学年整改、整合社团2个,新发展社团4个。现有学生社团17个,共计成员1940余人,占在校总人数52.4%。

(二)学生管理

坚持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安全稳定为基础、学风建设为重点、基础工作为支撑,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学生日常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梳理优化工作流程7类,印发《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测评办法(试行)》《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将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和身体素质测评成绩纳入奖学金评定条件,激励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自觉性。

深入推进辅导员、班主任“进寝室、进教室、进食堂、进网络”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学工-安保-公安”联动机制,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法纪安全教育;关注重点学生和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增强“五个认同”。

建立“检查-通报-教育-整改”学生公寓检查机制,以文明寝室创建活动为载体,规范学生的住宿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学生资助

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学院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和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制度等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扩大资助覆盖面,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2021年,共有29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发放奖助学金226.3万元,为687名学生办理助学贷款;为2名退役士兵办理学费减免;发放勤工助学补助3.16万元。

3.学生勤工助学

学院依据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定了《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试行)》,安排专人负责勤工助学工作,建立了勤工助学岗位竞聘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全院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可度。2021年,全院设立勤工助学岗位61个,发放勤工助学酬金3.16万元。勤工助学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生活上自立、自理和自强的愿望和要求,为学生开辟了新的经济来源和自立的渠道,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念。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学院-心理辅导中心-系总支-班级-宿舍五级心理监测网络。新生心理普查建档率100%,保障筛查对象干预率100%;专兼结合,积极提供优质心理咨询服务,全年共接待咨询近30次,处置学生心理危机事件3起,转介个案3起。推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围绕心理委员职责、角色定位、工作伦理和沟通技巧等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培训7次。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成功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开展了“画绘成长 画暖人心”绘画类作品大赛、“寓见你 温暖小窝”文创作品征集大赛、“声入人心 扣人心弦”配音大赛等活动,努力打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专业的实践课时均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突出各专业的技能培养,逐步构建通用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实习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严格组织实训实习,制定实训实习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医教协同,对接岗位需求,促进“校、院(企)”双元育人。

1.校内实验、实训

学院现有实验(训)楼3栋,119间实验室,合计2.3万平方米,包括基础医学实验室、护理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药房、中药标本室、康复实训室等。2020-2021学年共开展507个实训项目,完成13760学时实验、实训教学。

2.校外实习

学院迄今为止已经同50余家医院、企业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2021年,学院择优选择了其中的40家实习单位,为822名学生争取到1400余个实习岗位,所有的实习医院均为三级乙等及以上,企业均为中型及以上规模型企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院、遂宁市中心医院、泰康之家∙燕园(北京)养老社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医院、企业均位列其中。这些医院和企业实力雄厚、师资完善、教学经验丰富,能为我院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

2021年学院完成了6个现开展专业(护理、药学、中医康复技术、助产、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3个新专业(中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以及6个五年贯通培养专业(护理、药学、中医康复技术、助产、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的备案工作。

学院广泛开展对接产业的调研,依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坚持“专业跟着产业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对标“产业内江”“健康内江”“健康四川”,精准进行专业布局。适时增设医学美容、医学信息、针灸推拿等新专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社会健康需求的专业体系。

(二)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颁布专业教学标准和《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学院制定《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2021 版)》,启动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以及外出调研学习,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构成进行分析,构建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科学性、实用性与实施的针对性。完善了2020级6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2021级9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上举措力争做到我院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全校2021年度共开设课程185门(含公共选修课),其中必修课126门,选修课58门。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联盟和课程建设联盟工作,落实落地课程建设,我院已有10位教师申请参与5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4位教师申请参加2门新形态教材的编写,99人次的教师参加32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编写工作,以实际行动参与三教改革。

(三)产教融合,双元育人

学院秉承“医校共育、系科融合、理实一体”的办学理念,积极做好校企(院)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一是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学院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现50余个,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为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健康服务系已陆续与泰康之家燕园(北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陕西康源福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养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二是药学系全力聚焦与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共促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康养产业发展和地方卫生事业进步。三是加入成渝大健康职教联盟、成渝医药卫生职业联盟、成渝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与成员单位开展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四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我院成功挂牌“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医疗护理员培训机构”“职业技能第三方评价机构”,内江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机构”“家政服务技能实训中心”“创业培训定点机构”。2020-2021学年,学院共1200余人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四)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一是深入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学院积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根据学院医学专业的特点申报并开展老年照护和母婴护理两个项目1+X试点工作。2021年5月,学院首次举行“1+X”老年照护职业资格证书考试,2019级健康管理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53名学生参加考试,35名学生通过了理论知识考试,52名学生通过了实际操作考试,共有35名学生通过了“1+X”老年照护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二是积极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和《内江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相关文件精神,着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1.教师引进情况

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2021年度通过引进6名“甜城英才”,补充专业学科急需、紧缺的教师资源。通过公开考核招聘、选调、商调等形式引进专任教师46人。

2.教师培训情况

学院以培养专业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拓展教师视野,强化新技术、新技能运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组织21名教师参加学院新教师上岗培训、48名教师参加2021年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岗前)培训。多渠道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师德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我校青年教师既能教学生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还能到一线上课。

3.兼职教师队伍情况

学院立足专业设置需要,将行业内知名专家、具有丰富医学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纳入学院校外专家人才库,通过在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及药企遴选,引进70名知识、技能、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符合条件的医师组成兼职教师团队,并印发《校外兼职(兼课)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试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资源引进解决了我院专业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人才服务工作情况

制定《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试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制定《教师申诉制度(试行)》,切实维护我院教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学院和谐的教学秩序,依法处理教师的合理诉求。

(六)科研情况

学院以学术活动月为抓手培育浓厚科研氛围,累计举行了学术讲座近30场,2万余人次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中。制度和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2021年6月18日,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29日,又与东兴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学院的精心培育和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院的科研成果初见成效。2020年,一共4项,分别是省教育厅1项,内江市教育局2项,内江市科技局1项。2021年,学院立项的课题数实现了量的飞跃,一共17项,其中,省教育厅的1项,成渝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2项,四川师范校级课题4项,以及我院的校级课题10项。

(七)教师获奖情况

2020-2021年度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全院教师获奖情况:省级奖项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市级奖项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院级奖项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获得各级各类荣誉28项。

四、政策保障

(一)办学经费收支与各项经费保障

1.学年收入情况

本学年以来,学院共计收入2476.5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379.43万元,事业收入1097.08万元。财政拨款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585.4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794万元。财政拨款收入中项目资金收入共计999.52万元。具体项目收入明细如下:学生资助助学金163.93万元;高职生均拨款奖补40.43万元;第一书记生活保障经费0.75万元;无偿献血工作经费0.41万元;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专用设备794万元。

2.学年支出情况

本学年以来,学院共计支出2432.60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433.08万元,项目支出999.52万元,本年资金结转43.91万元。基本支出款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445.3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987.74万元。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学院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逐步构建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一是两线监控,以学院督导部门为核心,形成以督导部门-职能部门-职工为一线,督导部门-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为另一线的质量保障与监控网络;二是两级管理,制定院系两级管理制度,界定各自职能;三是三层组织,以学院为主导、教学系部为主体、教研室为基础的“三层”教学组织机构;四是多元评价,由上级主管部门、学生、合作单位、外聘专家、附属医院等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多元评价,适时预警,全面保障”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了全院人才培养质量。

2.积极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省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要求,将此项活动作为促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在党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启各自的寻标对标之旅,务实开展工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三)党建引领

一是坚持党委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发挥其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确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坚持思想铸魂、提高站位,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落实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讲党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逐级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建立舆情应对处理机制,组建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定期组织舆情研判会。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党史国史宣讲活动,开展健康讲座、科普知识宣讲、心理疏导和应急救助帮扶等,院领导到卫生、教育系统和学生中宣讲8场次,师生宣讲团开展基层党史宣讲6场次,受众达2300余人。

三是坚持强基固本,落实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有突破。学院设宣传部等14个党政管理机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优配强中层干部和系(部)领导班子,先后选拔任命干部29名。完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总支和党支部书记,建立3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成立业余党校,举行3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878名师生参加培训;发展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21名。

四是坚持正风肃纪,严抓实做,推进整治“四风”深入开展。集中开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和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或兼职取酬等专项整治,学院政治生态良好,无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多措并举、驰而不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上台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系统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签订廉政承诺书,一体推进“三不腐”建设,落实干部任前集体廉政谈话,开展党委书记、院长述责述廉和中层干部述职述廉全覆盖。

五是坚持党建引领,群团工作成效初显。加强和推进群团建设和民主建设,成立院工会和3个分工会,成立教代会、妇委会,落实教职工福利和民主权利。加强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塑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参与人次达1200余人。实现群团组织全覆盖,实行党政工团联动机制,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关心职工工作和生活,解决师生困难和疑问,对困难群体及时给予救助关怀,为广大教职员工和普通群众办好事、办实事60余件。

五、国际合作

学院国际交流工作初步开展,一是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与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陈张敏聪夫人基金会、日本YSC事业协同组合3个国际平台保持密切联系;二是与日本健康科学大学初步建立合作关系。

六、服务贡献

(一)社会培训,服务行业

学院社会服务工作攻坚克难,实现开局良好、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积极参加内江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在校学生开设病患陪护、母婴生活护理等社会紧缺专项技能工种培训班,培训877人次,取得证书857人;二是用好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这块全省唯一高校基地的牌子,认真做好全省红十字急救师资培训和在校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近一年已开设师资培训1个班66人、急救员培训班17个班1575人;三是主动承担全市干部培训等对外培训工作,承接组织部系统、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等部门的25个培训班,培训共3763人次,到账培训经费172万余元;四是全国性考试和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承担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等考试3次、承办内江市“甜城工匠·2020”职业技能大赛家政服务技能比赛;五是成功申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7个;六是积极开展校企(地)合作,与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陕西康源福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签订校企(地)合作协议;七是扎实推进校校合作,与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3个学校签订合作协议。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初步显现。

(二)乡村振兴

积极响应省委教育工委和市委的安排部署,选派5名优秀青年干部驻村任职,并出台《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每月生活津补贴标准》构建驻村干部保障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结合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师生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敬老院,开展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志愿者服务,落实校内帮扶政策和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三)协助抗击疫情

根据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加强应急联动,做好联防联控,结合学院实际,对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周密安排部署,坚决保障校园安全,筑牢疫情防控底线。

一是及时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预案。二是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三是认真做好疫情防控舆情引导和健康教育。四是认真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五是做好全院师生核酸筛查抽检。六是全力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完成全院教职工4792人疫苗全程接种。现对新冠疫苗全程接种间隔达6个月的人员,进行加强新冠疫苗的接种,落实加强疫苗接种统计及台账更新工作,做到应接尽接,共同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七、面临挑战

(一)学院办学的“资源不足”。 办学经费有限,办学资源匮乏,教职工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学院将争取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快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和有影响的名师,充实到重点专业和新办专业中来,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扶持和培训,加强对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培训和管理,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经验,全面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二)专业布局结构不优。学院目前专业设置布局上、结构上不优,在做好、做强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坚持“专业跟着产业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对标“产业内江”“健康内江”“健康四川”,精准进行专业布局。积极申报医学美容、医学信息、针灸推拿等新专业,逐渐完善专业(群)建设,培育健康服务特色专业(群),做优医护专业群、药学专业群和医学技术专业群三个骨干专业(群),拓展新型专业(群)。

(三)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数字化校园框架基本成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教职工对信息化技术应用有体验,但难以有系统理性的认识,没有发挥信息技术在全院的广泛应用,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明确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赋能,让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技术渗透教育内容、教学评价、行政管理全过程。

(四)学院办学的“优势不显”。附属直属医院还未实现医教融合发展和双元育人格局。积极探索校院(企)合作新模式,实质性推进与直属附属医院医校共育工作,充分发挥医校双元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医院(企业)、学校双导师制进行“双元”育人。加快推进各专业群“双元”育人进度。到2023年,实现“双元”育人在医护专业群和医学技术专业群的全覆盖。

【编辑: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微信扫描分享)